曾經有個很有名的故事:一名病重的人對畫家說,當籐蔓上最後一片葉子落下來的時候,我便要離開這個世界。於是畫家畫了一片綠葉綁在籐蔓上。暴風雨過後,畫家去世了,病人卻堅強地活了下來。畫家,用他的畫筆向病人傳遞了求生的意志,也傳遞了他生命的火花。
  我想,所謂的薪盡火傳,大概便是那麼一回事,人的骨肉最終會化為塵土,但是人類偉大的精神卻可以三世乃至萬世地傳遞下去。這便是人類偉大之處的體現。傳遞,是生命最熱烈的燃燒。
  有位革命者寫過一句詩:有的人死了,他還活著。我想這正是對精神傳遞最好的詮釋。為什麼在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,會有那麼多烈士們前仆後繼?那一串數不清的名字,董存瑞、黃繼光、邱少雲……這是因為他們在用自己的生命,傳遞著革命的精魂。我們的眼前似乎看到無數的靈魂在閃光。但其實他們都有著共同的名字——民族精神:從我們的先輩的生命之薪傳遞下來的精神之火。
  民族精神之火需要傳遞,奉獻精神之火亦需要傳遞,因為這是中華民族能夠千百年來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支柱。傳遞下去,便是我們對它的責任。在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的社會中,還有多少個叢飛?多少個焦裕祿?多少個任長霞?是他們傳遞著這個火把,用自己的生命作為薪柴去留住這些星星之火,然後傳遞給我們以及子孫後代。
  也許傳遞一個口信,傳遞一封郵件,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。然而,傳遞一種精神,尤其是人類文明中最為珍貴的精神,卻經常需要以自己的生命作為薪柴。
  薪盡了,火仍可以傳,仍不得不傳。傳遞是我們生存的印記,是我們的生命在世界上鐫刻的痕跡。而這些火,正是照亮我們個人甚至是整個民族前途的光源,失去了它們,前路便將陷入黑暗。
  傳遞,是生命流逝的足跡,更是生命流傳的證實。精神的火炬,需要生命的薪柴。
  名師點評:
  本文是一篇典範的抒情散文樣卷,文筆流暢,層次清楚。
  首先是文章的立意定位在精神的「薪盡火傳」,從民族精神和奉獻精神兩個層面進行拓展延伸,最後上升到生命及人類文明的高度。
  其次是文章旁徵博引,有《最後一片葉子》這樣感人至深的勵志故事,也有董存瑞、黃繼光、邱少雲、叢飛、焦裕祿、任長霞等眾所周知的人物,事例豐富,論證充實有力。
  不足之處是精神的概念範疇有點窄,僅僅限於民族和奉獻,並且缺少厚度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eya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